|
解密——百年企业的传承最近,日经中文网的一篇报道《365天死了465家,日本百年老店创纪录背后直面一个残酷现实》掀起了热潮,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也许是日本百年企业为何会在短时间内陷入这样的困境,而引起小编注意的是日本这样庞大的数据。 日本的百年老店高达3.5万家,占世界百年老店的80%,其中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支撑它们跨越百年还能继续大放光彩的,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经营有道、匠心精神,兢兢业业的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渐进式创新改进。 同样注重匠心精神的国家还有德国,一个拥有800多家企业发展在200年以上的国度,喜欢一条道走到底、一个程序员酷爱编程一辈子的神奇的德国。 世界上大多的百年老店都历经战乱、历经风波,但为何日本、德国这么多的百年老店能够存续下来,屹立不倒? 家族体制 企业传承发展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大部分日本企业十分注重企业完整性,一般采用家族企业制,将企业传给直系后代,当家族企业中只有独生女或是后代无能力继承时,企业掌门人会采用女婿入赘或法定收养企业高管的方法,达到传承的目的。无论是入赘还是被收养,一旦成为传承者,则会要求将原有姓氏改为该企业家族的姓氏。这一家族体制,是企业能够完整稳定地发展的坚厚基石。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德国之所以强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也是德国的家族企业,但他们的家族企业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它们往往是家族控制,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家族并不介入日常管理,这种家族控制、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能够一直传承下来,原因有二: 第一,德国的大家族注重教育。这些大家族会对下一代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德国特有的“遗产税体制”。在德国,遗产税的征收最高可达70%,但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遗产税却存在特别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家创办了一家企业,他要把这个企业传给子女,同时子女承诺十年之内继续经营,那么他遗产税的上交金额几乎为零。遗产税的规定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基业长青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匠心精神 企业踏实发展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日本和德国都是出了名的严肃和古板。日本人认为工匠不仅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结合。更有人说他们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不论是多细微多简单的工作,“工匠们”都会花费巨大的心血与时间去研究打磨,经过不断的重复与摸索,一项工作做到近乎完美的极致。说到工匠精神,不得不提日本哈德罗克工业株式螺母,生产出的螺母被称之为永不松动。小小的螺母,却是经过了近20年的技术改进,结合常年的经验与独特的诀窍,才打造出的一款畅销全世界的螺母,这款螺母被广泛运用到铁路领域,被各国信赖的同时,保证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工匠精神核心所在:工作不是赚钱和生活,而是一种永不止步的信仰、精益求精的执着。 日本所传承下来的匠心精神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1. 质量不好是耻辱; 2. 产品无法被模仿; 3. 把做的事情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4. 产品精确到无需检验。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德国产品一直以其优异的质量享誉世界,他们的工匠精神并非天生就存在于德国民族中的意识,而是伴随着德国制造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而生的一套德国企业与工人共同遵循的内在素养。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 的产品。 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 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至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 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 我也曾问过一位德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他这样回答道:“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 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德国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管理模式 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日、德两国企业能够存续百年且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与其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关。 日本保持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及竞争能力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日本企业管理非常严谨规范,有非常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体系,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执行意识,尊重规则,从会长到基层员工都按照流程做事。日本人将工作绝对排在第一位,认为工作是人生的本质和真正含义,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神圣的使命。在日资企业经常看到日本人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的上班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 二、系统完善的福利保障 日本人讲究忠诚与奉献,视公司为家等等,其实是因为企业有系统、完善的福利保障,能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无忧,所以他们才会愿意把一生都奉献给企业。日本企业的福利措施不但完善而且富有人性,比如员工入职时有迎新会,员工离职时有欢送会。员工生日、结婚、生育、重大事故等,公司管理人员、高层都会送上礼金予以慰问、安抚;为员工发放年终奖金、购买各类保险、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伙食补贴、交通费、健身卡、优惠券等;为员工身心健康建设运动场、图书馆、医疗室、图书室,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等等,正是这套系统、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带来的一点一滴的关爱,使日本企业员工真正的以企业为家,产生极强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抠门到底的成本控制 日本企业成本控制做的好的背景是日本的资源极度匮乏,不允许他们去浪费,使日本人从小就有勤俭节约的意识,日本企业将浪费视为企业管理的天敌,以浪费为耻,所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杜绝浪费。日本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做到极致,他们讲究实用,不追求面子及排场,比如很多企业高管出差全部租车,租用打印机、复印机等等,比起购买更能节约成本。 四、规范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 日本企业会根据需要对员工除本职工作的其它技能进行培训拓展,“多能工”就是日本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成果,日本企业还会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轮岗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同时在轮职的过程中通过考察来挖掘人才。日本企业绝大多数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提升,这就说明了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五、兼容并包的学习精神 日本是个爱好学习的国家,总是想尽办法吸纳国外的精华再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自己的东西,如唐朝时就向我们学习,学习我们的儒释道等大智慧,有了日本文字、茶道、和服等;明治维新时向西方学习,有了自己的工业技术。他们认为适合企业自身特色并能与企业实际有效结合的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吸纳精华融入企业实际运作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德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实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 德国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着坚实的法律保障,德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增加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德国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劳资双方关系融洽。二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所以在德国,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特别强,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是提的最多的一个。 二、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德国企业认为发展一般产品并不是他们的研究方向,要做就做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的、别人一时无法研制出来的产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德国中小企业开始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再一味的攀比高精尖,而是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瞄准市场空隙,不断推陈出新,生产独具特色的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三、独一无二的双轨制教育 德国所谓的双轨制教育就是指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操作平行进行,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有效的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能够让年轻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担当起企业中的工作角色。 四、坚持走市场营销国际化之路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让企业管理人员去国外工作或在国外担任一个职务,因为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的学位。德国的企业经营不仅需要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济学家的头脑,还需要他们丰富的对外工作经验,才能保证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所以,目前德国大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对有关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了如指掌,知己知彼,具有丰富的战胜竞争对手的经验。 综上所述,要想使一个企业长寿,企业体制、工匠精神、管理模式和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更是关键点所在。然而这些也正是中国企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文章分类:
行业动态
|